close
芸芸眾生在追求真善美的音色路上, 除了好琴之外, 許多的周邊設備加起來, 往往也不少於一把高檔琴了. 這是令很多想要往裡面一探究裡的初學玩家, 在情感上難以接受的一點. 光是從拾音器的輸出訊號是很單薄的; 然而過多的元件卻又可能渲染了原本真實的音色. 一位網友分享他的故事: 在一次演出機會中, 他準備了大大小小的前級, EQ, 效果器, amp等, 為求完美音色的呈現. 然而在他之前的一位樂手, 卻直接把cable plug in, 連音量大小都沒調, 竟然琴聲出奇的好. 使得他面對自己一大串的周邊反倒冏起來. 事後他問那個樂手用的哪種拾音器這麼強, 連調都不用. 原來和他用的是一樣的K&K PWM.
這也讓我上了一課. 雖然我用的也是公認最實惠的組合: K&K + PADI + Ultrasound AG30 amp, 但總覺得音色尚有進步空間, 也不知是否因自己沒抓到微調的竅門. 上述"少即是多"的哲理倒讓我頗有茅塞頓開之感. 重新試了一下, 把前級的treble稍微增強, mid不動, bass略為減弱, gain調到最小; amp上則全部歸零, 如此的音色雖與理想仍有距離, 但也比印象中不滿意的狀況進步許多. 當然我不會奢想砸鉅資去搞個AER, 或是Pendulum preamp; 將來能做的就是加個internal mic, 做成dual channel, 應該就十分理想了.

另外就是K&K 搭配 M1, 應該也會是個有意思的組合. 不知有沒有人試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eho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